第十八章(12 / 12)

沉醉的黄丝绢 金参98 17599 字 2021-01-14

罢了,红薯没烤好,我自己倒先烤个唇焦嘴干的。”倪潇儒一边说一边连着喝了几口茶。

林之韵面露认真的样子说道“潇儒,你这般戏弄,人家还不气死的?”

倪潇儒对此却不以为然,说道“这不叫戏弄,是实话实说。人家可以热烤,我当然也可以热议。言者无罪么!”他停了一会后又说道“记得钱锺书先生说过一句极幽默的话“你吃了那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就可以了,何必一定非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你看钱先生竟然只用了一枚鸡蛋,一只母鸡这两样俗物儿,就把“研红”这件看似极艰深高雅的事情,挤兑个平淡无奇,犹如一杯白开水。而南怀瑾先生说的更是令研究者沮丧,他在评价研红派时说“胡适之先生研究《红楼梦》、《聊斋志异》、“红学”、“妖学”有什么用?”看书就象是在与作者对话,让你有感想,有那种有话要说的感觉,让你有想去研究的冲动,但不能去钻死胡同呀!人如无一个心爱的作家,则是迷失的灵魂。也许是我特别偏好这部书,所以很难苟同那些胡言乱语。不知我以后会不会喜新厌旧,移情别恋?我极赞同林语堂把书看作“情人”的比喻,他说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情人。”前人说得有理,我就接受,说得没理,就毫不客气。有什么好怕的,反正我是有感而发。”

林之韵说“你说的这些考证文章,我偶然也曾浏览过一二的,因而还残存着一些印象。记得当时很是佩服,你看人家,看书居然能研究出这样的成果来。”

“结果么你就信了?”倪潇儒笑着问。

“那当然喽!”林之韵也笑着答。

倪潇儒说道“这不是人云亦云么?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云“书经三写,乌也成马。鲁成鱼,帝成虎。晋师已亥过河,变成晋师三豕过河。”历史上以讹传讹,三写成虎的事例不在少数。对道听途说的事深信不疑,要么是信念动摇,要么是此处功力不济。不管看什么书,不管别人说怎样的观点,不要自乱思绪,要保持合理质疑的心态,这也是为更好的学习。再说那个阿房宫吧,先有司马迁的《史记》,后有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凭藉史家的翔实,诗人的浪漫,把阿房宫的恢宏和奢华,在文学上重新构建出来,让后人津津乐道了二千年之久。可是根据最新考古发掘证明,阿房宫只修建了高高的的夯土台,楼宇宫殿根本就没建起来,那又何来那把三天三夜的大火呢?这个传说中的阿房宫,却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徒背了二千多年的黑锅。据说,秦始皇把从全国各地收缴来的书籍堆放在阿房宫里,如果真有那阿房宫,真有那把三天三夜的连绵大火,那项羽岂不成毁灭文化的罪人了?要知道,太史公治史是非常严谨的,为了记录水淹开封的史实,他亲自跑到汴京城下,察看水淹的痕迹。这说明,书虽能引导人认识以往,预见未来,但也不可盲从。”

林之韵说道“潇儒,和你聊天真有意思,敢想敢说,让人佩服。今天聊得真过瘾,没人打扰。”说到这里,她侧身往门口看看,说道“吔,今天也真是巧,一个病人都没有。”

“我们这种医院急诊本来就不多,一晚上一个病人都没有也是常有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没有医生值班呀!”倪潇儒说。

林之韵一边点头称是,一边在看时间,然后说“哎哟,真不好意思,今天有点晚了,我得告辞了,过几日我把稿子改好拿过来时再聊,好吗?”

“没问题,路上小心些。”倪潇儒一边随口说一边送她到大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