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0 / 12)

沉醉的黄丝绢 金参98 17599 字 2021-01-14

,思想家只抄自己肚里的文章。越是伟大的思想家,越靠自家肚里的东西。”一部《红楼梦》,分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自然可以让无数的人去评论它,不管是引车卖浆的草根,还是著作等身的学究,但之中又有几人有此等笔力才情?曹雪芹呕心沥血,十年披阅,五增五删,展现了贾家盛极而衰的历史。高鹗在后四十回中,将贾家起死回生,由劫复荣,重沐皇恩。玉、兰叔侄二人又同场考取功名。他父亲贾政,一个封建社会中修身、齐家、事君的楷模式人物,原本对这块顽玉爱恨交织,甚至发狠“打死算了。”如今总算希望可期。有人认为,这样续写改变了曹雪芹的原意。高鹗先生可不像那些评论家考据家那般浅薄,殊不知,看似圆满的结局,实乃是另一部兴衰史的开始。高鹗以四十回的篇章,诠释了他对曹雪芹的理解。我想,若要避人妄议,那除非是曹雪芹自己来续写了。”

林之韵笑说道“你的这些见解可谓大胆独特,要是我呀,一听是研究“红学”的,立马就肃然起敬,哪里还敢去想这许多啊!”

倪潇儒笑着说“这得看其论点是否合乎逻辑,论据链是否缺失,因果关系是否牵强附会?完全没必要去迷信盲从。据说,有专家经过考证得出结论,妙玉后来被海盗掳去做了压寨夫人。这是另类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道没见书上还有一句话“恍惚听说,妙玉不从,被贼寇杀了。”这种考证的话,戏言当得,但当不得学说结论,那是要有完整的论据链的,不可让人击破一环。皇帝的儿子不一定当得皇帝,怎么能见人买了彩票就说人家中了头奖呢?真不知道这位专家是如何考,又是如何证的?居然研究出这样牵强离谱的结论,这是无厘头的搞笑哟!分明是在作贱自己,同时也在污损《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把一个艺术人物当作历史人物去考证,这真可谓是“专到家”了,这样的结论能站立起来吗?还有人专事考证元妃死时的朝向,这不过是在说“山海经”呢!还有人考证,贾家被抄没是因受两位亲王相互攻讦的牵连,这真是俗话说的“牵来黄牛便是马。”或是考据者“错把冯京当马凉。”如这些事情真能考证,那曹雪芹恐怕也得拜其为师了。当年童颜鹤发的老子,骑一头小青牛直达边陲,那知守关官员喜子,一直梦想得到那道德真经,故而寻由设难。老子被逼无奈,只得提笔写下共五千言的《道经》和《德经》,这才被礼送出境,向着西域,一路而行,不知所终。洪应明在《菜根潭》中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这些人全然不懂作者设下“不知所终,半开半醉”这个局的妙处,一味嚷着考证,让人不喷饭也得捧腹。也有人考证说,林黛玉的“黛”字原是京郊的一种石头,女人捡去用来画眉。其实书中那宝玉早就借着《古今人物通考》告诉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即便考证的人说得没错,那也只是一块用来画眉的矿石,而林黛玉是个人名,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艺术形象,两者有关联么?另有人对《红楼梦》的作者来一番考证,煞有介事的说,作者是一群女人,若无那女人的经历,怎能将那班女人描写得活灵活现,如立身侧一般。考证的人以为是七八个厨娘在合烧一桌宴席,可以你来一碗红烧肉,她来一盘酸辣汤的。这真是一个大笑话,若按此立论,把偷儿写逼真了,那你一定做过那梁上君子;若把站街女刻鲜活了,那你也必定做过这桩营生。鲁迅先生把阿q写活了,那作者是谁乎?把人物写得鲜蹦活跳的,那是因为作者观察细致,刻画入微,功底厚实,只说明作者的创作水平高超,和作者的性别有何关系?这也算得研究的?要知道,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去考证。如对此书中所虚构的人物事物用了“考证”二字,便已知道其结论的滑稽。凡此种种也算得考证,那我也“烤”得。”

林之韵睁大那双圆眼,看着倪潇儒,口中不禁问道“你…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