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汉羌恩怨(1 / 4)

一伐中原时,魏帝曹叡曾采纳司马懿的建议,诏凉州刺史徐邈遣人入羌,馈以金帛,许以和亲,诱使一部分原本亲近大汉的羌人背汉附魏,率众袭击位在成都西北的汶山郡,围困郡治汶山县长达一月之久,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北伐大军的精力。

汶山太守韩祯率吏民死守,终于未使城池陷落,后来汉军北伐不利撤兵,羌人也连忙撤回自己的领地,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似的,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打痛快了就跑,天底下哪有这般好事!

制裁这群反复无常的羌人的任务,便交予了姜维。

北伐时,虽说姜维也曾星夜驰援被困街亭的马谡,可终归只是率领三百轻骑突击,甚至可以说完全是姜维与马盈两个人的战斗。像此次这样独自率领军团作战,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算是姜维的初战。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诸葛亮专门为姜维挑选了一位重量级的帮手——关羽之子,袭爵汉寿亭侯,中监军关兴。

除此之外,此次出征的任务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要将渐趋偏向曹魏的人心重新笼络到大汉身上,这可不是单单依靠兵戈便能实现的。因此出征前,姜维也对羌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性做了详尽的了解,做到有备无患。

话说羌汉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东汉时,便常常爆发羌乱,两族之间爱恨缠绵,恩仇不休。

不过千百年前,羌族原与华夏族一样,都是生活在华夏沃土之上的古老民族,两族之间甚至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相传上古时代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大禹便是羌人,而这种说法早在战国时期便已成形。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而这石纽山便是如今羌族的聚居地之一,山中有一穴名为“禹穴”,旁边有一泉名为摩崖甘泉,相传大禹的母亲最初便居于此穴,并饮用甘泉的水,由此孕育了大禹。

另外,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道,“禹兴于西羌。”西汉陆贾《新语》中也记载,“大禹出于西羌。”西汉扬雄在《蜀王本纪》也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弟名痢儿畔。”关于大禹的身世,种种说法莫衷一是,可如此多的传说记述,又绝非空穴来风。

而且除大禹之外,另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辅佐周武王灭商,开启周代八百年江山的姜太公姜子牙,相传也是羌人。

实际上,姜维的姜姓,本身便与羌族有着脱不开的血缘关系。换句话说,姜维的体内,极有可能流淌着部分羌族的血液。

古时候,姜就是羌,二者本是一体,同为东方大族的族称。“姜”与“羌”字的上半部分都是“羊”,只有下半部分略有不同。相传该族的子女诞生下来,如果为儿便姓作羌,如果为女便姓作姜。

姜和羌同是牧羊人的儿女,而汉和羌也同样都是华夏儿女。

商代时,羌曾是西方最大的一个方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由于连年旱灾,部分羌人开始向周边迁徙。

战国初年,河湟地区的羌人推无弋爰剑为豪酋,人口日益繁茂。武帝设河西四郡后,羌人逐渐摆脱了匈奴的役使,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逐渐兴盛起来。宣帝时,羌人的一支曾攻金城,为天水赵氏的先人,将军赵充国所败。后来汉宣帝设金城属国,管理归附的羌人部落。此后直至王莽代汉,汉羌之间大致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局面。

王莽之乱后,中原动荡,羌人乘机内迁。后汉时,羌汉杂居者愈多,二者之间的摩擦也随之增多。汉和帝时期,羌汉之间的战争开始频繁起来。此后直至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段颎(音冏)彻底镇压东羌,前后凡八十余年间,大大小小的战争便爆发了三十余次,所耗甚大。

时人曾有论曰“惜哉!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可以说,羌乱正是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