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2 / 4)

弘未来人生 酉悦沐 2736 字 2024-09-26

郭先生只能带到深圳,我们的经费都是自己筹集,而且是少的可怜,怎么办,我们来到长春北方航空公司,说明了来意,负责人很慷慨的为我们解决了往返深圳的机票。

一切准备就绪----

“龙脊上的足音”活动,承蒙吉林市委市政府、共青团吉林市委、吉林市青年联合会和社会各界人士及长城沿线的各地政府的鼎力相助下,从1997年3月26日开始,终于在97年6月30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中华三祖堂”前,圆满结束。

6月30日上午,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中华三祖堂”前,“龙脊上的足音”活动的最后一个重要主题,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们将从香港、新界、九龙三地取来的土壤,播撒在这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以此来记念民族振兴,国土回归的盛况。

国家政协,中国长城学会,河北省委省政府,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涿鹿县委县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领导和当地群众、学生,近千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此次活动以“香港回家”为主题,植松树三棵,各取名为“香港松”、“新界松”、“九龙松”,将从三地取来的土壤,根植这三棵树下,象征国土回归,并立碑一座,名曰:“港土归根碑”。

回到吉林后,吉林市委市政府、共青团吉林市委有关领导和学生、市民一起,将从香港、黄帝城和长城带回的土壤,根植在松花江边青年园内的一棵松树下,名“回归松”,立碑一座。

至此,“龙脊上的足音”------迎97香港回归,徒步万里长城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各位看官,长城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有志之士贴近,游走,书写,你说为什么呢?

2020年开始,我在听了《另一半中国史》后,对长城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从2021年开始每年冬天去一次长城,因为冬天寒冷的季节,来游览的人相对较少,二来可以看到晴朗的天空,和周边的环境,不象夏天,被绿色遮盖,三来可以总结过去一年的经验教训。

高洪雷的《另一半中国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历史不仅仅是汉族的历史,而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更全面、更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的过去。

战国时秦、燕、赵为防止匈奴入侵而分别修建的,秦始皇时将其连接,形成万里长城。这个万里长城就是当时的太极中轴线,他们连接了中华文化的南北。如果不是长城,我们对长城以北的文化可能了解的更多了,但是没有长城,我们似乎就没有了了解长城以北的那份神秘。

秦始皇修长城,还有更重要的风水原因。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以达到镇守国土、护佑国家的目的。对于秦始皇而言,修筑长城既有着军事防御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对天地人和的追求,寄托了对未来国家长治久安的期望。下面将探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风水原因,揭示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战略思维:

地理战略的选择

强化边疆安全: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其选址和规划必然考虑到地理战略的需要。选择地势险要之处筑城,能有效地阻挡外敌,这符合风水学中强调的“藏风聚气”原则,即通过地形的围合来聚集正能量,抵御外部的负面影响。

顺应自然格局:秦始皇在修筑长城时,遵循了风水学中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长城多建在山脉之上,利用自然地形的高低起伏,增强防御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天地人和的哲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