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移民实边(1 / 3)

汉并天下 东仙轩辕 263 字 2021-09-06

移民实边在华夏历史中由来已久。

历代中央政权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quot;屯垦戍边&;quot;的政策,除了在边境战略要地驻扎军队、参加屯田外,更多的则是内地向边境地带移民,在武装保卫下开垦耕种,以军粮,加强边防。这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从秦、汉起一直沿用下来,重点在中国的西北部。

移民实边政策可追溯到前秦。战国初期的楚国,曾迁移贵族到边境开荒,发展边境经济,加强国防力量。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quot;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quot;。

到了本朝孝武皇帝时,朝廷为加强北方边防,曾在公元前119年,一次就移民70余万口,充实北方诸郡,实行兵农结合,既减轻了国家的兵饷负担,又保证了边境的安全。由于采取了移民实边和屯田戍边的措施,汉代西北边境一带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如今天子刘洵大力推行“草原筑城”之策,汉军各部、修筑商贾已经遍布大草原,甚至连呼韩邪单于也在朝廷的压力之下,开始约束匈奴各部全力配合,由此第二道长城的修建得以顺利推行。

可是天子刘洵心中明白,以军队驻扎为主的军管政策在草原上无法长久维持,此时朝廷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草原上维持大规模的兵力驻扎,可以震慑匈奴各部为大汉帝国戍守北方。

可是一旦大汉帝国的国力衰落,这种军管政策便会如同放血一般,迅速的消耗大汉帝国的精血,就如同后世明末的辽东防线一般!

所以,天子刘洵急于将这种草原军管政策转变为如同内地郡县一般的民治地方,这就需要足够的人口和足够的市场,以容纳一定程度的商业、农业活动,能够让人口自给自足、稳步繁衍。

于是,天子刘洵便开始借鉴历史上的移民实边政策,制定本朝的移民之策。

在华夏历史上,主张移民实边的政治思想家,主要有本朝孝景皇帝时期的晁错、东汉的王符。

先秦移民多采取行政命令办法,晁错首次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也考虑的很具体。王符与晁错的移民主张在防御外患这一目的上是相同的。但王符的&;quot;实边&;quot;主张包含了人口与土地相适应的思想,较晁错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晁错曾经在给孝景皇帝的奏章中提道:“天家安排移民到边境去确实是很好的政策。这样每年为守边支出的军费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守边的官员可以善待这些移民,使老年人和幼儿可以得到供养,壮年的可以得到正常的心理辅导,先去的人就会带动后去的,就可以促使更多的人主动到边疆去。古时移民会先让人看风水,确定饮用水的安全性。然后盖好房子,营地,城池。后面再去的人到了直接就有房子住,有工作干。那他们就容易劝同乡一起去。同时,安排巫师和医生,使他们有病也可以治疗。而且,也要帮他们安排好婚姻问题,有老婆孩子了,有医生看病了,还安排好墓地和祠堂建设。移民就有在这里长期居住的打算了。在当地应该建立保甲制度,把移民编队成伍,里,连,邑。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领导。平时就训练他们打仗,作战的方法,应急的策略。建立严格的赏罚制度,按照军事化的要求来管理。选择优秀的官吏将军来领导他们。”

“不如选常居的人在边境安家从事农耕生产,并且用于防御匈奴入侵,利用有利地势建成高城深沟;在战略要地、交通要道,规划建立城镇,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口。官府先在城中修建房屋,准备农具,再召募百姓来边城居住,赦免罪名,赏给爵位,免除应募者全家的赋税劳役,并向他们冬夏季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生产自足时为止。”

“如果不给边塞民众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