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恍惚已三载(1 / 2)

红楼之姜蝉 离离星辰 2613 字 2020-09-03

光阴如水,流转不休。

一切都随着姜蝉所安排的节奏前进。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难得纯粹且自由的环境里,外面所有风浪至此戛然,只余岁月静好。

可是风平浪静的日子在某一天里起了微浪波澜,虽然所有人都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走向,什么章程,但他们却毫无担心,因为他们对掀起微浪波澜的那人有无限的信心。

不过,虽无担忧之情绪,但面对未知的茫然还是有的,毕竟这是身为人所拥有的好奇的本能。

那么到底是何事会在众人心里掀起波澜呢?至于为何不问是何人掀起的,那是因为在这行宫里有此影响力的非姜蝉莫属。

原来姜蝉很是突然地告知众人,她将于三日后在荒丘邀请众人论道。

众人回神思量,才发现原来三载已往。正是“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再回首四顾,则发现又是一年采莲时。不由得都在心下感慨万分“岁月怎如此不经花费!”

这几年,因着姜蝉的原因,众人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的岁月,无忧且充实。

甚至比学生时代还要更加精彩缤纷,更加令人珍惜万分,因为这里的学风是如此开明自由,如此的难得。

制度发展到如今,虽是太平之世,但自由二字总是离他们相去甚远的,甚至在这之前,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所谓的自由是什么。

他们以前是不知道自由的感受的,从孩提到白发,他们都顺从着祖辈留下来的规矩,也只体会过那一种经过层层压抑过后的生活氛围。是的,那习以为常的氛围,如今被他们命名为——压抑!

只有都经历过了,才会有对比,才会有选择。

不知道已经体验过自由的他们又将如何融入人群。

是避世而居还是入世抗争?抑或以自身的聪慧在二者之间找寻平衡点?

反正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毕竟都不是石头做的傀儡——无心无意亦无情。

到底该如何,总归是有法子解决的,毕竟人的潜能从来都难以估量。

船到桥头自然直,此时闲话休提,留待日后再解。

却说姜蝉这几年所主导的各种文会交流,让他们享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畅所欲言。

在这里,他们可以直抒胸臆而不必时刻留心各种忌讳,担心自己无意间犯了某种口舌;他们可以互相争辩、诘难,也可以互相指正、帮助,而不必担心被御史弹劾;他们也不用在乎学术派别、政治站位,以及身份、年龄、资历等,他们只须痛快地做自己即可。

时光似乎倒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稷下学宫,虽然没有百家争鸣时的盛况,也没有先贤之辈的惊才绝艳,但那种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的学术风气却在此时此地重新焕发了光彩。

这种风气也许就是所有读书人所追求的东西。

学识上的进步,总会让人的心灵与精神格外的满足和愉悦,非是外物可以比拟的。

这种快乐不是所谓隐士、权势、财富可以替代的,那是对生命的探索,对人世的思索。

在这里,可以找到知己,也可以找到劲敌;可以在上一刻为一个问题挣得面红耳赤,也可以在下一刻为同一见解而惺惺相惜。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是珍品,自有一种身为读书人的自豪感。

于他们来说书籍是珍贵的,不比现代社会,书籍已是平常之物,随处可见。

所以他们对待书籍,有一份现代人所不具备的虔诚。

对于书籍的虔诚,对于知识的追求,让他们更加珍惜姜蝉所营造的这种学习氛围。因为他们比姜蝉更加明白这种学习氛围的珍贵难得。

如果天下读书人都知道这里有一处稷下之风的学习交流之地,怕是个个都会无限神往,从而汇聚而来,或可重现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