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九章 朝堂之争(1 / 3)

齐正民的话让李照庭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忿忿道“莫不是齐侍郎派人监视我府上动静,不然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原来真有其事啊,多谢尚书大人告知。”齐正民做了个拱手,一脸无赖的笑容。李照庭才意识到他刚才只是随口一说,并无真凭实据,反而让自己一反问倒成了不打自招的印证。

可这齐正民原先跟在吏部尚书汪思意身后看都不够看,如今居然敢在朝堂之上质问自己。虽然他戳穿了自己妄图夹带私逃的真相,但只要他咬死不认,也没人敢说他什么。毕竟朝廷二品大员不是你想治罪就治罪的。

殿上段衡瞧着这么一出戏,差点都要捂着嘴偷乐了。

他也没料到齐正民如此有胆色,敢当堂叫板李照庭,看那一向话也不多的吏部尚书汪思意见自己属下强出风头,简直脸都吓白了,一个劲地给齐正民使眼色。可是齐正民就是活生生看不见似的,还跟李照庭继续你一言我一语的唇枪舌剑。

齐正民直面李照庭,不惧官威,却也着实算得上是以下犯上。朝中李照庭一派纷纷站出来为其说话,都说李尚书如何殚精竭虑为国为民,之前赈灾还开放私库以贴补不足,简直是百官之典范。

沈苏杭听这厢吹捧得实在有些过了,忍不住出言讥讽道“此话传到宫外去,不知道的还当是我大殷官员个个都私库丰盈,动不动皆可与国库相比。那真是让臣等白白担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此言一出,便有几个四品文官点头赞同,纷纷陈述己见,明里暗里都指着户部尚书李照庭霸着朝廷的钱袋子,却暗地里中饱私囊。

这恐怕是段衡担任监国以来,最有意思的一次早朝了。沉寂了有一段日子的朝堂,终于又活起来了。

他细细看时,有如左丞柳深明、鸿胪寺卿沈苏杭一类的中立派,前者奉守中庸,各不相帮,明哲保身为上,而后者却是凭自己心性,只认一个理字,不站队故而不跟风。

又有如户部尚书李照庭、工部尚书林恩之激进派,他们均是大胆提出己见,却处处为自己打算,蝇营狗苟,其心昭昭。

如今还有吏部侍郎齐正民之流,虽看似满腔正义,实则也各怀鬼胎,不过是见以李照庭为首的一派逐渐式微,趁机落井下石罢了。

他再看吏部尚书汪思意,表面上是在相劝,做足了表情,莫不痛惜,却也只不轻不重的点到即止,与自己在殿上这看戏的架势倒有几分不谋而合。

汪思意其人,确实有趣得很。按道理说,吏部本应列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怎么都不应该看户部尚书的脸色吧,但素日里李照庭结党营私,人脉广博,近几年更是扶植自己门生上位。故而在朝堂中几乎一面倒,李派人数占了上风,已成一言堂之势。

汪思意能忍得下这口气?自然是不能的。他要捉李照庭的痛脚,又要避免自己过于冒头,借刀杀人才是王道。

阆江江堤一事,只是开端,汪思意得到消息阆江三州一带受灾严重,便已然清楚江堤工程定是有蹊跷。孙叔通上报当地官员贪污工程款项一事,汪思意也是知晓的,但他自己不接这烫手山芋,反倒叫人辗转将消息递给季长歌。

一则是算准了季长歌这嫉恶如仇的急脾气,一定见不得有人鱼肉百姓,且还是修缮江堤此等大事,二则是有人替自己背后捅李照庭一刀,自己连面都不用露,便能坐享渔翁之利,这买卖划算得很。

只可惜两虎相斗,季长歌居然是只纸老虎,不仅被慕初然落罪打入大牢,连李照庭的分毫都没伤到。但汪思意却不气馁,他只等一个机会,等慕初然的疑心起,等李照庭放松大意,才是他下一步棋落子之时。

而正是不久前汪思意得到了消息,慕初然根本不在南苑,才让他心念一动,皇上借养病之际却实则不在皇都,掐算之下便明白了他能去的地方。这才是他等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