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精神寄托(1 / 3)

“太医们纷纷跪地求饶,却也使得皇帝那冲动的情绪稍稍稳定下来。

他转念一思,即使将这些太医们斩了,又能如何呢?爱妃的命照样救不回来了!

看得出这些太医们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已经尽力了。

不过是命运不羁罢了,俗语所言人的命天注定,不可强求。

况且珍妃生前所言,句句在理,治国安邦乃第一要务,万万不可滥杀无辜。想到这,他便一摆手将士兵们喝退。

“你们起来吧!朕给你们记大功一件,每人赏赐黄金五百两,先退下吧!”皇帝用那低沉的嗓音说道。

太医们本都已经吓得魂不附体,却未曾想只在一瞬之间,皇帝不仅未杀他们,反而重重赏赐,却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却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这忽冷忽热却令他们的心里很是吃不消。便却是不敢说话,只得跪在地上不停磕头。而后便躬身而退。

皇帝望着珍妃那僵硬的身体,心痛不已,他知道现在与自己的爱妃已是天各一方,阴阳相隔,尽管带着不舍和依恋,她离开了。

然他俩的感情却是坚如磐石,他不停追忆着珍妃生前那一幕幕,如过电影般的场景。

唯有与珍妃在一起之时,他才放下那天子之身,投身为一个普通百姓之家庭,两人像普通的夫妻一般,相敬如宾,互敬互爱。

当然他最最喜欢与珍妃商议国事,那些堆积如山的奏折,便是他俩谈论不尽的话题。

她总能一语道破百姓的疾苦,更可从实质上去分析当前针对百姓民众政策的弊端,从而及时调整。

如一个掌舵者,驾驶一艘万吨巨轮,每每偏离航线,她便可以及时调整,保证这巨大的船身不偏离方向,驶向那预期的目标之地。

她的那种跨时代,穿越时空的思想,深深感染着这个忧国忧民的皇帝,他知道爱妃乃治政之天才也。

尽管很多大臣明确指出女人参政的弊端,也引经据典,以史为镜,用那武则天篡位的实例,时不时的提醒着。

然他与爱妃朝夕相处,最了解爱妃是什么样的人物,也最清楚她忧国忧民,日夜操劳,不知疲倦的处理国事是为了什么。

他知道一个人即使做得再好,也有可能遭人非议。

他更明白别人的意见仅仅是一种参考,不能听之任之,关键还要遵循自己的想法,力排众议,很多时候,自己认为对的,就该义无反顾的做下去,即使做错了,何尝又不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呢?

针对珍妃的事情,便证明了那些预言其有谋反篡位之心的大臣们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然他们的出发点却是好的。也是为了社稷着想。故此他也并未加以指责。

珍妃的死讯传遍了全国各个角落,一时间举国哀悼,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无不落泪哀思,沉痛悼念这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疾苦,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好皇妃。

将珍妃厚葬于皇陵之中,皇帝亲笔提诗一首,以示缅怀。

面似桃花沁芳来

心地良善暖人间

秉烛伏案阅国事

夜夜妙笔献良言

惩恶扬善民心安

整顿军务保家园

兴办学堂整时弊

贫儒学子非枉然

学理博文勤苦读

十年寒窗弹指间

整顿科考反舞弊

礼部频繁更先贤

不拘一格录人才

心系百姓疾苦言

赋税减免禄减半

文武百官齐抗言

贬为庶民回炉观

感同民苦与不端

悔其享乐辱民愿

若可寻得回头路

鞠躬尽瘁再无怨

天降御旨重做官

改过自新变三观